作者: 鄧小樺
出版社:時報出版
出版日期:2019/07/16
ISBN:9789571378688
內容簡介
活躍於香港文化界的青年女作家鄧小樺,文筆時而瀟灑快意,時而恍惚詩意,十分具個人風格,對文化和社會種種現象、個人生活面向皆有獨到感想。她戀書,也分析書,這個清醒做夢的過程,是愛書人會流連往返的境地。
輯一「書的剩餘」是在《聯合文學》的專欄,兼具感性與知性,記錄了與書息息相關的生活,帶書旅行、為書失眠,因為念及舊情或精美包裝而捨不得丟棄的書們,甚至也寫點關於偷書的幻想或歷史,讓愛書人備覺性命相見,無比契合。
接下來脫離夢幻慵懶氛圍,以文化評論為主,輯二「小看書巿」是在香港經濟日報的專欄,寫當時一些書巿與出版的趨勢。「書展逆行」中的文章則面向兩岸三地媒體,談各種書展和閱讀文化。下一輯「書店存沒」也是極具臨場感,愛讀書,愛泡書店,也經營過書店的鄧小樺寫了不少她對台灣與香港獨立書店的認識,比如香港的長青獨立書店「序言」,也聊聊來台灣參訪「飛頁書餐廳」驚喜感到老派文藝之必要,以及對斗轉星圖的香港書業轉變之觀察。輯五「書的流連」集結其它書評與文化評論,如草叢中散落閃眼珍珠,俯拾皆是驚喜。
全書以閱讀為主軸,兼及文化評論,談書店、書展,也分享個人的閱讀品味和書單,時而抒情,時而犀利精闢,值得愛書人細細品賞。
名人推薦
馬家輝 專序推薦
梁文道、胡晴舫、廖偉棠、韓麗珠
言叔夏、黃麗群、楊佳嫻、駱以軍
港台文化人 一致推薦(各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)
「這是一本讀書人寫給『書』的情書。滑手機已同吃飯一樣重要的新世紀裡,鄧小樺念茲在茲、執迷不悔的,仍是那一本一本人們手上翻著、書櫃收藏、店裡擺賣的書。她談論那些書的方式,彷彿他們是她多年的老友,甚至連閱讀的姿態,她也有深情的建議。聰明博學而情感纖細,詩人鄧小樺以這本書印證了讀書的女性確實是危險的說法,點亮了一個新世代讀書人的身影。」──胡晴舫
「讀《恍惚書》就像到了鄧那個書海洶湧的房子。淹沒了桌子和椅子、茶杯和食具,湧到衣櫃之前,有著通往外界的大開大合的力量,也有孤僻者偏執的細緻隱藏其中。我渴望進入她散文中規律的散亂的原因,就是期待一次出其不意的絆倒。」──韓麗珠
「鄧小樺是書與文字的癡心怨偶,說是夢醒書,書中她何嘗願意醒來。砌書未懼山倒,讀書何妨抽絲,她不只抽絲還剝繭,繭中夢蝶,栩栩欲飛。」──廖偉棠
「小樺縱橫書海,無所不能。三更有夢書當枕,當天梯,當靈媒,當矛與盾,也充任圍巾與防滑墊。她談書,有寶愛親暱,也有殺伐氣;為了書,她不怕奇突,樂意勞動,也願說真話。而通過書,通過文學與思想,通過評論與策劃,她像暖流與活泉,在香港的肌骨中浸淫穿梭,在無理年代中護理,在寡情世界裡癡情。」 ──楊佳嫻
「鄧小樺一身都是香港。言語快捷,模樣光澤,蓬髮白膚有辣麗之感,其實內裡是富厚而充滿細節的文明。《恍惚書》整本書談『書』,這種樸實設題,等閒人最好別輕碰,否則必然露拙,但小樺自非等閒人,其洞見、知識量與詩意之兼美令人眷戀。過去讀香港,不能遺漏西西與黃碧雲,而這個時代,須別錯過鄧小樺。」──黃麗群
「讀這部寫給書的書,總讓我有一種恍惚的錯覺:在香港這座垂直的城市,書或許也是植物之一種,跟那些高矗的樓房一樣,埋進土裡,一階一階長往樓上與天上。它們是傑克的豌豆,塔樓的垂梯,只要對天空與遠方仍有想望者,皆能攀爬。」──言叔夏
作者簡介
鄧小樺
詩人、作家、文化評論人。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,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(主修文學)。大學時開始寫作,後於各大報章及雜誌撰寫專欄、訪問及評論。著有詩集《眾音的反面》、散文集《若無其事》、訪問集《問道於民》等。另編有文學合集及個人著作數種,包括《自由如綠》、《一般的黑夜一樣黎明——香港六四詩選》等。
2014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坊,後亦到美國維蒙特VERMONTSTUDIO駐場;曾受邀參加台北詩歌節、亞洲詩歌節、台北文學季、澳門藝術節。任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。2017年開始,主持港台電視節目「文學放得開」。2018年,任香港文學館「賽馬會『過去識』本土文學普及教育」計劃總監,及文學發表平台「虛詞.無形」總編輯。
2006年與友人共同創辦文學雜誌《字花》,曾任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「筆可能」寫作教育計劃高級組教育總監、曾任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藝術總監。2009年加入「香港文學倡議小組」,與作家董啟章、馬家輝、潘國靈等一同倡議建立香港文學館;曾主持電台文化節目、青年意見節目。2013任西九「自由野」文字部分聯合策展人。2014年「香港文學生活館」在富德樓建立,鄧任文學館理事會召集人、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。由2014年開始,策劃大量文學與視覺藝術對話之展覽;2017年,受邀於「油街實現」策劃「只是看書」展覽。
top of page
bottom of page